当前位置:首页 > 临床技术 > 唇腭裂正畸治疗-唇腭裂错牙合畸形的诊断   

 

唇腭裂正畸治疗-唇腭裂错牙合畸形的诊断

 

一、错牙合  畸形的分类

(一)正常牙合  与错牙合 

1.正常牙合  概念  目前一般都以个别正常牙合  为正常牙合   标准,即有轻微的错牙合  ,对于生理功能无大妨碍者,都可列入正常牙合 范畴。这种正常范畴内的个体牙合 ,彼此之间又有所不同。这一标准是我们决定是否对其加以矫治,以及确定矫治目标的依据。

2.错牙合 畸形的临床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错牙合   畸形定为“牙面异常”(handicapping dennto-facial anomaly),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先天的遗传因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导致的牙齿、颌骨、颅面的畸形。

(1)个别牙齿错位  包括牙齿的近中错位、远中错位、舌向或腭向错位、唇向或颊向错位、低位、高位、旋转、斜轴、易位。个别牙齿错位常常同时发生多种错位,如上尖牙可能出现唇向、低位、斜轴三种类型的错位。

(2)牙弓形态异常  常见的类型有三种:①牙弓狭窄(常合并牙齿拥挤,如果出现在上牙弓,可见腭盖高拱)。②牙弓宽大(可合并牙弓间有散在间隙)。③牙弓不对称(由于牙弓左右两侧不对称,常可造成上下牙弓关系异常)。

(3)上下牙弓关系异常  可发生在近远中向、横向及垂直向三个方向上。

近远中向关系异常可有以下五种情况:①上颌或上牙弓前突,后牙为远中牙合 。②上颌或上牙弓后缩,后牙为近中牙合 。③下颌或下牙弓前突,后牙为近中牙合 。④下颌或下牙弓后缩,后牙为远中牙合 。⑤双颌或双牙弓前突,后牙为中性牙合 。

横向关系异常常见有以下四种情况:①上颌或上牙弓过于宽大,后牙出现深覆盖或正锁牙合 。②上颌或上牙弓过于狭窄,后牙出现反牙合 或反锁牙合 。③上下颌或上下牙弓均狭窄,牙弓出现拥挤、前突、面部显窄。④上下颌或上下牙弓宽大,牙弓有散在间隙。

垂直向关系异常常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对刃牙合  (前牙切缘对切缘)。②开牙合 (上下相对的牙齿无垂直向牙合 接触关系,可有前牙开牙合 或后牙开牙合 或二者兼之)。③深覆牙合 (上前牙覆盖下前牙深度过大,超过下切牙唇面垂直高度的1/3者)。

(二)Angle错牙合  分类法

错牙合 分类法种类繁多,但只有Angle错牙合 分类法得到各国学者广泛接受。该分类法于1899年由口腔正畸学奠基人Angle提出。他以上颌第一恒磨牙为基准,认为所有错牙合 都是由于下颌或下牙弓错位造成,将错牙合 分为三大类型,即中性错牙合 、近中错牙合  和远中错牙合  。

1.Angle第一类错牙合  ——中性错牙合    上下颌骨及上下牙弓的近远中关系正常。当正中牙合 位时,上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沟,即磨牙关系为中性牙合 关系。如其他牙齿均无错位,即为正常牙合  ;如有错位,即为Angle第一类错牙合  ,其表现可以有多种错牙合  形式,如拥挤、开牙合  、后牙的颊舌向错位等。

2.Angle第二类错牙合  ——远中错牙合   下颌或下牙弓处于远中位。当正中牙合  位时,如上下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相对,称为开始远中牙合  ,如上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第一恒磨牙与下第二双尖牙之间,称为完全远中牙合  。

第一分类  磨牙为远中牙合 关系,上切牙唇向倾斜。

第一分类亚类  磨牙关系一侧为远中牙合 ,另一侧为中性牙合上切牙唇向倾斜。

第二分类  磨牙为远中牙合 关系,上中切牙舌向倾斜。

第二分类亚类  磨牙关系一侧为远中牙合 ,另一侧为中性牙合上中切牙舌向倾斜(图10-5)。

3.Angle第三类错牙合        ——近中错牙合        下颌或下牙弓处于近中位置。当正中咬牙合   时,如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尖相对时,称为开始近中牙合  ;如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咬牙合    于下颌第一恒磨牙与下第二恒磨牙之间,称为完全近中牙合         。

第三类亚类  磨牙关系一侧为近中牙合     ,另一侧为中性牙合                    。

4.骨骼分类  严重的错牙合 畸形往往不仅仅局限于牙齿排列和牙合 关系的异常,而且伴有骨骼的改变,为了对这种骨骼改变加以归类,学者们根据其临床特征并结合X线片头影测量的分析结果,仍应用Angle错牙合  分类的术语,在牙合  分类的基础之上进行骨骼的分类。

(1)第一类骨骼关系  上下颌基骨相对近远中关系正常,B点在A点之后数毫米,下颌骨相对于面中骨的关系正常,侧面轮廓谐调。

(2)第二类骨骼关系  下颌基骨相对于上颌基骨处于后缩位置,下颌骨相对于面中部处于后缩位置,侧面轮廓中面部显突。为真性的下颌后缩或上颌前突,或二者兼有。

(3)第三类骨骼关系  下颌基骨相对于上颌基骨处于前突位置,下颌骨相对于面中部亦处于前突位,侧面轮廓下面部显突,为真性的下颌前突或上颌后缩,或二者兼有。

对于唇腭裂患者,其错牙合 分类常常是Angle III类错牙合 ,骨骼分类也为第三类,上颌牙弓狭窄或牙弓不对称,上下牙弓关系异常,近远中向表现为上颌或上牙弓后缩,下颌或下牙弓前突,后牙为近中牙合 ,横向方向表现为上颌或上牙弓狭窄,后牙反牙合      或反锁牙合        。

二、 临床检查

(一)牙牙牙合      检查 

1.根据上下磨牙、上下尖牙的关系,确定患者的上下牙弓是安氏I类、II类还是III类牙合      关系。

2.重要的错牙合  表现  例如牙齿拥挤,应进行间隙分析。记录前牙的覆牙合   和覆盖。观察牙齿的倾斜度和其他错位情况。

3.牙齿的大小、数目、形态及发育情况  乳牙、恒牙的萌出和替换情况。有无牙齿萌出顺序异常现象。有无龋齿,特别是邻面龋。

4.牙弓形态、宽度和对称性。

5.上下全牙弓段及前牙弓段的Botton指数  Botton指数是指上下前牙牙冠宽度总和的比例关系或上下牙弓全部牙冠宽度总和的比例关系。用Botton指数可以诊断患者上下牙弓中是否存在牙冠宽度不协调的问题。

(二)骨骼面型情况

1.上下颌之间的前后关系  上颌或下颌有无前突或后缩。骨骼面型是凹面型、还是凸面型。下颌角和下颌体长度如何。

2.横向关系  有无颜面不对称现象。是牙源性还是骨源性的。

3.垂直关系  整个面高及下面高相对于上面高的比率如何。

(三)功能检查

1.在正中牙合      位和正中关系之间有无牙合      干扰。

2.了解正中牙合 和正中关系时的上下磨牙关系,以确定患者有无双重牙合      和习惯性颌位。

3.在正中关系和正中牙合   位时的上下牙弓的中线关系如何。

4.有无颞下颌关节症状。

5.口唇功能:有无唇短缩、开唇露齿和颏唇沟是否过深,唇张力情况如何。

6.下颌运动轨迹和下颌运动等情况。

(四)生长发育情况

1.设法确定上颌和下颌基骨的最终位置。

2.个体青春迸发期的成熟情况如何。了解患者的身高、体重、骨龄和女孩子的月经初潮年龄。

3.生长的方向如何。

4.第三磨牙的发育和萌生情况。

(五)家族病史

1.家中有无类似的畸形。询问了解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及旁系亲属的情况。

2.母亲妊娠时的年龄、健康和营养情况。有无外伤史,是否接受过放射线等。 

3.环境因素  患者的家庭经济、教育情况。生活、饮食习惯如何。对儿童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特殊检查

(一)牙牙合      模型

石膏模型客观而完整地提供了患者牙牙合   的信息。因此对每位患者均应取得准确而清晰的牙牙合   模型。其范围应包括牙齿、牙槽、移行皱褶、唇颊系带和腭盖等。

在矫治前需要取一付记存模型或研究模型。其可用于诊断及矫治设计。开始矫治以后,于每次复诊时可用记存模型作对比,以观察矫治进展情况。矫治一个阶段或要更改设计时,应再取一付阶段记存模型。矫治完成后应取完成记存模型,供以后对比观察有无复发。所以记存磨在临床上尤为重要。

如果设计可摘矫正器,则需要取工作模型,在模型上设计并制作矫正器。

(二)X线片检查

X线片是重要的特殊检查。常用的有根尖牙片、全颌曲面断层片、头颅正位片、头颅侧位片、颞下颌关节片和手腕骨片,对于唇腭裂患者,所有这些X线片都是必须的。

1.根尖牙片  用于估计龋坏、恒牙的先天缺失、多生埋伏牙、牙的钙化情况、牙萌出路线、根吸收、牙槽嵴吸收和根周情况。还可用来估计未来牙弓间隙的情况。

2.全颌曲面断层片  可全面观察牙齿数目、牙胚发育情况。还可估计牙轴倾斜度、第三磨牙有无、两侧髁突及颌骨对称性等。

3.头颅正侧位片  主要用于X线头影测量分析。

4.颞下颌关节片  检查髁状突及关节凹情况。

5.手腕骨片  了解牙颌生长发育情况,以决定矫治时机。

四、X线头影测量分析

X线片头影测量,主要是测量X线头颅定位照片,对牙颌、颅面各标志点描绘出一定的线角进行测量分析,从而了解牙颌、颅面软硬组织的结构,使对牙颌、颅面的检查、诊断,由表面形态深入到内部的骨骼结构中去。几十年来X线片头影测量一直成为口腔正畸及口腔颌面外科等学科的临床诊断、治疗设计及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和参考数据。

(一)、唇腭裂患者正畸治疗前的分析常用X线头影测量标志点及平面。

1.鼻根点(Na)  鼻骨最前上点或鼻额缝最前端,鼻根点被定为颅面形态学的交界处。在颅面生长发育中,该点趋向于向上和向前生长。在婴儿和儿童早期该点向前移位与脑的生长有关。在青少年期间,鼻根点受面生长和前额窦形成的影响。

2.前鼻棘点(ANS)  上颌腭骨的最前端。前鼻棘最前点常常因为骨薄而难以在X线片上精确确定。可以通过改变看片灯的光线强度,更清楚地观察到该点。在恒切牙萌出期间前鼻棘的形状可出现变形。前鼻棘随着生长向下向前运动,较容易受整形力或矫形力的影响。

3.上齿槽座点(A)  上齿槽座或上颌根尖基骨的骨凹点,为上齿槽突和上颌体的交界处。在垂直平面上,该点接近于中切牙根尖的水平,在生长和正畸矫治期间可被改形。

4.下齿槽座点(B)  下颌骨联合前面下齿槽座的最凹点,位于下切牙根尖前,稍向下一些位置。它是下齿槽突和下颌体之间的分界点。象上齿槽座点(A)一样,该点可受到正畸治疗的影响而发生改形。

5.颏前点(Po)  骨颏部最前点,该点随下颌联合大小和形状的改变而有所位移。

6.颏顶点(Gn)  骨颏部的最前下点,大约位于颏前点和颏下点之间的中点。该点常通过作面平面(Na-Po)和下颌平面之交角的平分线与骨颏部相交之点而确定。

7.蝶鞍点(S)  蝶鞍中心,通过目测来确定。垂体凹的大小,在8岁后是相对稳定的。虽然该凹和S点在以后的发育中仍有轻微的向上运动,但仍被认为是头颅中实际上的稳定区。因此大多数学者把蝶鞍点视为进行X线头影描图重叠的理想参照点。

8.颅底点(Ba)  该点是斜坡的最后点,也是枕骨大孔边缘的最前点。在生长发育期间,该点向下和向后移位,因而对于重叠头颅描图而言,不是个稳定的点。

9.后鼻棘点(PNS)  在解剖上该点是硬腭的最后界。在X线头颅测位片上,该点被上颌结节和翼突的影像所掩盖。因此,在确定该点时,把鼻底与翼上颌裂之间的交点定为PNS点。该区也常被尚未萌出的磨牙和软腭阴影所掩盖。

10.眶点(Or)  眶缘最下点。通常取两个眶点之间的中点,以构成眼耳平面。

11.翼上颌裂点(Ptm)  翼上颌裂在X线片上象一倒挂的泪珠。其最下端就是该点位置。翼上颌裂的前壁由上颌的后缘形成,该裂的后壁是翼突的前曲。该裂可用于确定后鼻棘点位置。在生长活跃期,该裂被视为颅内稳定的垂直平面。据认为生长是由该平面向前和向后进行的。在连续重叠的X线片描图上,翼上颌裂似乎是垂直向下运动。

12.下颌角点(Go)  该点位于升枝后缘和下颌下缘的交界处。常在下颌下缘和升枝后缘分别画切线,二线交角之平分线与下颌相交点就是下颌角点。

13.关节点(Ar)  关节点并不是一个解剖标志点。它是一个X线片上的一个点,由Bjork(1974)使用它代替解剖关节点(髁突最上点)。在X线头颅侧位标准片上,由于颅底的重叠密度,髁突头难以辨认。关节点位于升枝后缘和枕骨基部咽表面之间的交叉点。

14.Bolton 点(Bo)  该点是指枕髁后凹的最高点。这是双侧点,由Broadbent(1931)确定以代替颅底点。因颅底点在X线片上比较模糊。

15.耳点(P)  外耳道最上点。在X线片上常用头颅定位仪上的耳塞最上点替代之。这时,耳塞位置的正确与否是十分重要的。

在X线头影测量分析中,有三种不同的平面,分别是定位平面、重叠平面和解剖平面。定位平面用于确定头位,最常用的定位平面是眼耳平面。重叠平面用于重叠连续拍摄的X线片描图,以估计在生长和治疗期间颅面中的一些角度改变和线距改变。象前颅底平面和Bolton平面均是常用的重叠平面。解剖平面用于描述头颅中不同形态学单位之间的角度关系,例如腭平面与下颌平面所形成的角等。

1.眼耳平面(FH)  当左右耳点和左右眶点处于水平面时,我们说头位处于眼耳平面上。将X线片或描图处于眼耳平面上,以便精确确定象颏前点和颏下点之类的位置。如果将X线片旋转,则上述那些点将移位。

2.腭平面(PP)  指前鼻棘点和后鼻棘点的连线,它代表了中面部的下界。在正常的成人,腭平面穿过齿状突(odontoid process)顶和颅底点之间的空间。

3.牙合      平面(OP)  在X线头影测量分析中使用两个牙合 平面。一个是解剖牙合  平面,是指切牙覆牙合    中点和第一恒磨牙牙尖交错中点之间的连线。另一个是功能牙合   平面,即第一双尖牙和磨牙交错牙尖的平分线,该牙合   平面未包括切开。在分析前牙开牙合  或严重深覆牙合  时,功能性牙合  平面被用来建立与颅的角度关系。

4.下颌平面(MP)  下颌平面可用两种方式确定,这取决于使用什么分析法。在Downs分析法中,把下颌联合下缘和下颌体下缘的切线定为下颌平面。在Steiner分析中,下颌平面是指下颌角点(Go)与颏顶点(Gn)之间的连线。

(三)X线头影测量项目

1.上齿槽座角(SNA)  前颅底平面与鼻根点至上齿槽座点连线(NA)之间的下后交角。该角代表了上颌相对于前颅底的前后位置。恒牙初期该角的正常均值和标准差是80.9°±3.5°;恒牙期为81.2°±3.5°。当该角大于正常均值时,表明上颌相对鼻根点处于前突位。如果小于正常均值,则意味着上颌偏后缩位。该角明显受鼻根点和蝶鞍点的前后位置和垂直位置的影响。如果前颅底和上颌之间的生长比率是恒定的,则上齿槽座角并不随年龄而改变。

2.下齿槽座角(SNB)  前颅底平面与鼻根点至下齿槽座点连线(NB)之间的下后交角。该角反映了下颌基骨(B)相对于前颅底的前后位置。其恒牙初期(12~16岁)的正常均值和标准差分别是78.3±3.4°;恒牙期(17~25岁)分别是79.2±3.2°。该角也受蝶鞍点和鼻根点位置的影响。当该角小于正常均值明,表明B点后缩。SNB角随年龄比SNA角有较大的增加。这表明在青春期和青春后期,下颌在水平向上有显著的增长。

3.面角(Facial angle)  指眼耳平面与面平面(NaPo)之间的下后交角。该角反映了颏部相对于面部其他部分的前后位置。恒牙初期的正常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86.4和2.9°,恒牙期为87.8和4.2°。面角增加,表明颏前突。反之,减少反映了颏后缩。该角受下颌联合结构的影响。颏体明显大者,面角也大。反之,下颌联合长而窄,该角就小。在颏体较大的个体中,确定下齿槽座点时要注意。因为该点可能会占位下颌联合前面非常后缩的位置。随着下颌长度在生长活动期增加,面角也相应增加。个体的面角较大意味着安氏III类牙合 关系。由于大的下颌而造成的安氏III类错牙合 在青春活动生长期间将加重。另一方面,伴有后缩下颌凸面型的青春生生快速期中,其形状可得到改善,凸面型将减轻。但在这种情况中,水平生长必须超过垂直生长,方能出现这种改善。

分析面角有助于检验SNA角和SNB角的有效性。单独使用后二角可由于蝶鞍点和鼻根点的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的变异而导致错误的结果。

4.上下齿槽座角(ANB)  该角为SNA角和SNB角之差。它反映了上颌基骨和下颌基骨的相对位置。其恒牙初期的正常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2.5±1.5°,恒牙期为2.1±1.5°。该角受到鼻根点前后位置和垂直位置的影响。ANB角大,意味着上颌前突或下颌后缩或二者兼之。为了确定上颌是前突还是后缩,应同时参照SNA角和SNB角。颌凸角(Angle of covexity)提供了与ANB角类似的信息。但是必须识别颏的形态学变异对颌凸角的影响。ANB角受鼻根点前后位置、前颅底长度和上下颌相对前后位置的影响。当鼻根点前移位,ANB角减小;而当鼻根点位置偏后时,ANB角则增大。这样在上颌和下颌的位置无任何改变的情况下,鼻根点的位置变化就能改变ANB角的大小。反之,当鼻根点位置不变时,上下颌位置向前,将产生相同的结果。另外,下颌相对于前颅底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也将影响ANB角。下颌顺时针旋转将使ANB角增加;而下颌逆时针旋转将减小ANB角。具有明显安氏III类错牙合 特征的下颌前突,显示ANB角为负值。

5.A-B水平距  由A和B点向牙合 平面作垂线,其相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A-B水平距。该距可反映A点和B点之间的前后不调。也称之为“Wits”距。该距对于估计上下颌的前后关系是有价值的。这里使用的牙合 平面是功能性牙合 平面。男性恒牙初期正常均值及其标准差为-1.4±2.9mm,恒牙期为-0.81±2.8mm;女性分别为-1.1±2.9mm和-1.5±2.1mm。当BO在AO之前时,该距为负值。如果BO在AO之前2mm以上,则表现安氏III类错牙合  。当AO在BO之前时,该距为正值,可显示安氏Ⅱ类颌骨关系。因此,AO点和BO点之间的线距可显示上、下颌基骨之间不调的程度。

6.下颌平面角(SN-MP)  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之间的前交角。其恒牙初期的正常均值及其标准差为34.3±4.9°,恒牙期为32.8±5.3°。该角提供了有关下面部的垂直关系和前后关系的信息。下颌平面角大(高角),常与升枝短、下颌体短、关节凹相对于蝶鞍的位置高、下颌角钝有关,上述特征可表现在骨骼型开牙合  或安氏Ⅱ类错牙合 或二者联合上。伴有下颌平面陡(高角)的错牙合 畸形其预后常不佳,需要不同类型的力来矫正。平坦的下颌平面(低角)常与大的升枝、大的下颌体和大的下颌综合长有关。下面高短和下颌角锐常伴有小的下颌平面角。上述特征常反映了骨骼型前牙深覆牙合 安氏II类错牙合     的情况。

下颌平面角与面角之间呈负相关关系。面角越大(颏前突),下颌平面角越小。但陡的下颌平面角未必是骨骼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      的唯一原因。

7.颅底角(NaSBa)  指前颅底平面与蝶鞍点至颅底点连线之间的前下交角。其正常均值及其标准差为129±4°。该角反映了关节凹和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当该角小时下颌趋于向前的位置;反之,当该角大时颞下颌关节凹向后移位,下颌偏后缩位。正常大小的下颌可以因该角的大小出现后缩位或前突位。

8.面轴角(Facial axis)  由颅底平面(NaBa)与颏顶点至圆孔(Pt)连线之间的下后交角组成。Pt点是指X线头颅侧位片上圆孔下缘与翼上颌裂后壁的交叉点。该角的正常均值及其标准差为90±3°。面轴角表明。颏在生长中相对颅底向前向下移动。当生长处于最佳状态时,该角为90°。面生长方向有三种变异:①当面垂直生长量和水平生长量相等时面轴角将不随年龄而改变。②当面部水平生长超过垂直生长时面轴角增加。③当面部垂直生长超过水平生长时面轴角减小。

因为单独的测量项目难以确定生长趋势,因此在使用该角时,还应结合显示颏位置的面角。Ricketts的面轴角与Downs的Y轴是类似的。

9.下中切牙角(IMPA或LI-MP)  该角指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之间的上后交角。其恒牙初期的正常均值及其标准差为94.3±5.5°,恒牙期的为90.5±5.7°。该角取决于下颌形态学和下颌平面的倾斜度。如果下颌平面角小(即下颌平面接近平行于耳平面),则下中切牙角也相对小,且下中切牙常是直立的。如果下颌平面角大,则下中切牙角就大,下切牙唇向倾斜。Tweed认为,具有较大(陡)的下颌平面角患者,其满意的矫治目标是使下中切牙角减至85°。

10.上下中切牙角(UI-LI)上下中切牙长轴之间的后交角。该角恒牙初期的正常均值及其标准差为126.1±6.5°,恒牙期的为130.8±6.9°。该角反映了切牙突度。随着切牙唇向倾斜,该角减小。当切牙舌向倾斜或直立时,该角增加。当该角较大时,可伴有骨性深覆牙合 。反之,该角较小时,可伴有骨性安氏II类一分类错牙合 。切牙萌出后,该角随年龄而增加,这是由于下颌较显著的生长和下切牙直立所致。

11.上中切牙倾角(UI-NA)上中切牙长轴与NA之间的上交角。其恒牙初期的正常均值及其标准差为24.5±4.9°,恒牙期的为22.6±5.3°。该角反映了上切牙相对于骨性侧貌的突度。

12.上中切牙突距(UI-NA) 上中切牙端至NA线的垂直距离。其恒牙初期的正常均值及其标准差为5.5±2.4mm,恒牙期的为5.4±2.2mm。在10岁前,该距随年龄而增加。此后随年龄而减小,直到青春后期。

13.下中切牙倾角(LI-NB)  下中切牙长轴与NB线之间的上交角。其恒牙初期的正常均值及其标准差为26.9±4.6°,恒牙期的为24.6±4.4°。该角较大表明下切牙前突。10岁后该角随年龄而减小,下切牙趋向直立。

14.下中切牙突距(LI-NB)  下中切牙切端至NB线的垂直距离。其恒牙初期的正常均值及其标准差为5.5±1.9mm,恒牙期的为6.0±1.8mm。在青春后期该距有减小倾向。

15.Holdaway比率 下中切牙突距与颏前点至NB线垂直距离之间的比率。白种人最理想的该比率为1:1,即二距相等。中国人的该正常值为(2.6:1),恒牙期为(3:1)。该比率反映了下切牙相对于下颌联合的位置。在严重的安氏III类错牙合 畸形中,下切牙位于NB线之后。由于下颌水平方向显著的生长,下切牙随年龄而趋于直立。如果在正畸矫治前Holdaway比率就达到理想,则应考虑排齐牙,以维持与颏前点的适当比率。如果出现后一情况,在矫治结束时,Holdaway比率变为异常,因为下切牙将被移出基骨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拔牙,以避免切牙唇向倾斜。在矫治期间,要把B点的改形和下颌的自然生长考虑进去。

(四)软组织的测量分析方法

由于大多数患者的主诉是要求改善容貌,唇腭裂患者更是如此,因此,在正畸治疗的目标中,软组织侧貌的改善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软组织在牙颌畸形的形成、疗效预测、复发与保持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正确制定治疗计划前,定量分析判断软组织的形态及变化,进行软组织头影测量分析,应作为常规的诊断手段之一。

1.鼻突度(nose prominence):由鼻底点(Sn)作FH平面的垂线,计测鼻尖点至该垂线的水平距离,用以评价鼻的突度。

2.上唇沟深(superior sulcus depth):由上唇最突点作FH平面的垂线,计测鼻底点至该垂线的水平距离。该值易受正畸治疗影响。Holdaway认为,在评价上唇变化中上唇沟深化鼻唇角及H-线、E-线、Z-线、S-线更有效。

3.鼻下点至H线距(H-line to subnasale):用以辅助评价上唇形态及用于VIO预测。

4.骨侧面突度(skeletal profile convexity):骨面平面至A点间距。该项不属于软组织计测,但因A点位置直接影响口唇突度,故纳入分析法中。

5.上唇基厚度(basic upper lip thikness):上牙槽基部(A点下约3毫米)的上唇厚度,用以辅助评价矫治上前牙时上唇的变化及上唇紧张度。

6.上唇紧张度(upper lip strain measurement):红白唇交点处的上唇厚度,常与上唇基厚度进行比较,用以评价上唇形态变异。

7.H角(Hangle):H线与软组织面平面的夹角。用以评价上唇相对于面前软组织的前突度。

8.下唇H线距(lower lip to H-line):下唇最突点与H线间的水平距离。此距易受正畸治疗影响,通常该距过大时,常提示有上、下牙弓超牙合过大。此时,在唇腭裂、上唇发育不良及颜部发育差时,该距可相对增大(面角同时减小)。

9.颏唇沟深度(inferior sulcus to H-line):颏唇沟最凹点至H线的水平距离。用以评价治疗时下切牙轴的矫治目标。例如下切牙排平(Leveling)时,根部将舌倾,该距将增大而影响面容。

10.颏部软组织厚度(soft tissue chin thickness):颏部(相当于Ricketts Pm位置)软、硬组织面平面间的水平距离。用以评价颏部厚度的影响。该厚度有较大的易变性。

北京、西安、哈尔滨、成都等地均建立了一些软组织计测方法及各地区的均值标准,可供临床应用参考。由于患者的先天缺陷,矫治结束时,各项指标也可能与理想值有很大差异,均值标准只能作为参考,更有意义的是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

 

 

 
傅豫川教授在线问诊
傅豫川教授手术预约
微笑列车免费唇腭裂手术在线申请
重生行动---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