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序列治疗 > 13 唇腭裂的心理障碍及其治疗   
 
 
第十三章 心理障碍及其治疗

PSYCHOLOGICAL OBSTRUCTION AND PSYCHOTHERAPY

 
    单是一种生物状态,而且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类疾病与健康不仅是以生物学的变量来测定,而且必须结合心理、社会因素来说明,即是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学的综合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心理与康复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心理障碍成为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那心理治疗则成为最重要的需求。中国古代有个《杯弓蛇影》的传说,有力地说明了心理障碍与健康的关系:筵宴中主人端杯劝饮,一客人端起杯子正待喝下,烛光下忽然发现一条小蛇在杯中摆动,此时众客齐饮,此客不得不饮。饮毕回家后,他认为喝了有蛇的酒一定有毒,不但会生病,甚至连性命都会有危险,越想越怕,竟一病不起,百治无效。那位主人前来探病,知道病的原因,就向他解释道,饮酒处有一张蛇皮裹的弓挂在壁上,所怀疑的小蛇系弓影倒映在杯中之故。病人听后,再去旧地察看,果然如此,于是疑心顿释,病也就好了。唇腭裂患者多伴有明显的心理障碍,这种获得性的心理障碍又将严重地影响着功能发育、治疗和生存质量。
 
临床心理学的一般知识
 
    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反映形式有感受、知觉、表象、概念、情感、意志、思维、愿望、注意、想象等。这种反映的过程和反映的结果表现在人的各种活动和行为中。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演进、而又逐渐分化的产物。临床心理学的目的是消除个人在人格和行为方面的障碍,使人能较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其基本任务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为临床实践服务,研究和解决临床医疗过程中有关诊断、治疗、护理中的心理因素问题,帮助有行为障碍和精神障碍的病人尽快康复;探索人类行为,并通过咨询来指导和培训,赋以健全人的人格,使之更有效地适应环境和更富有创造力。
    心理障碍是相对于正常心理范畴而言的,即心理和行为超越了正常的心理范畴。美国心理学家Scott(1968)在考查了文化心理之后,从行为表现上进行分析,提出了10项正常心理标准:
    一般的适应能力。
    自我满足的能力。
    人际间各种角色的交往能力。
    智慧能力。
    对他人的积极审慎态度。
    创造能力。
    自主性、自治能力。
    完全成熟的综合能力。
    对待自身价值的态度。
    对情绪与动机的控制能力。
    北京医科大学等六所高等医学院校,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指出正常的心理应具备下列8项标准:智力在常态分配曲线之内及对客观事物能作正常反应的超高智者;心理、行为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情绪稳定、积极,与情景相适应;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协调;不背离社会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个人的动机并使合理的需求得到满足;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即“理想我”与“现实我”差距不大。
    心理诊断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估,一般采取交谈法、评定量表、心理测验(mental test)等各种方法,评估人的能力、人格、个性等行为,使之量化作为客观材料并做出诊断。除心理治疗外,心理咨询(mental consulting)也是临床心理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尤其是对唇腭裂患者及其家属。TEAM中的心理学专家可通过对话、会谈、书信、电话等形式给来访者以帮助、指导和教育,使其了解畸形的实质、治疗内容和治疗效果,并帮助患者发现问题以避免或消除那些不利于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增强他们对心理创伤引起疾病的防卫能力,以预防和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
    唇腭裂患者心理与其他病人一样有其特殊的心理需要:需要被认识、被尊重;在感情上需要被环境接纳,而且有所属;需要提供与唇腭裂畸形及其治疗相关的信息;需要适当的活动与刺激;需要安全感和理想的治疗效果。
    医-患关系也是临床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医-患关系一般表现为三种模式: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共同参与模式。在唇腭裂序列治疗中,共同参与模式是基本原则。患者在接受序列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良好的合作,还应参与TEAM的评估、诊断、治疗内容的选择、治疗计划时间表的制定等,如是,才能理想地完成序列治疗的全部内容。
 
唇腭裂患者心理障碍的形成与特点
 
    唇腭裂是一种先天性畸形,常常由于自卑、羞愧、怨恨、悲观、焦虑等产生心理障碍。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人生感受和经历就与口腔有关。由口腔器官完成的吸吮动作是婴儿最初的本能,这个口欲期是个性心理发展最初和最重要的阶段。唇腭裂患儿口腔结构的破坏给心理发育造成明显的障碍。2岁之前,患儿只有认定自我,在心理上还不会造成可见的创伤,而患者双亲的心理创伤在这阶段则表现的相对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逐渐具备自尊和比较的能力,加之与社会环境交流面的扩大,他们会发现自己与其他儿童在容貌和语音上的不同,并且时常会受到正常儿童的取笑和模仿。他们会在比较中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我”,“不如他人的我”,人格的发育不断被歪曲,语言的交流不断受到阻碍,心理障碍开始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重,如果不积极治疗,从儿童到成人,经过一个漫长的主动和被动的反复刺激,这种获得性心理障碍可能会变为超越唇裂疾患本身的最严重的症状。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唇腭裂先天畸形缺陷造成社会交往中的不断受挫,心理社会刺激因素通过生物体的中介机制最终导致唇腭裂患者产生获得性心理障碍。
    唇腭裂患者心理障碍的形成
    腭裂畸形患者心理障碍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幼儿时代治疗所造成的痛苦使其对医护人员恐惧、疏远;语言发育的早期阶段由于难以模仿和学会正常的语言,心理上由焦急→压抑→自卑,成人后则导致寡言和孤癖;容貌畸形、语音不清、喝水时鼻孔漏水等生理性缺陷造成强烈的羞愧感和自卑感;长期接受治疗形成医源性精神压抑;疗效不佳、对疗效的希望值过高或治疗失败造成的失望和精神崩溃。
    患者双亲的心理状况
    腭裂畸形与其它一般疾患有所不同,患儿双亲的心理常常是决定患儿能否及时接受治疗的关键。在患儿逻辑思维尚未建立之前,主要的医—患关系体现在医生与患儿双亲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唇腭裂序列治疗中,患儿双亲的心理状况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唇腭裂患儿的出生给双亲带来很大的打击,并由此产生了对患儿的不良反应,包括喂养、治疗、教育等,有学者称之为“打击综合症”(schock syndrom)。因此,在患儿一出生就应对其父母进行咨询、解释和开导。这项工作的开始就意味着患儿唇腭裂序列治疗的开始。许多研究表明,患者的心理、社会行为等是否能正常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及家庭的每个成员。由于周围环境的人,尤其是父母对患儿的惊讶表现或不正确的对待,能导致患儿拒绝性行为(ablehende verhaltnis)的产生。虽然这种拒绝性行为在以后受到特别的看护或心理治疗可以消除,但是这种经历对患儿的正常心理发育设置下了障碍。
    由于人种、民俗习惯、文化、历史及道德规范上的差异,父母对唇腭裂患儿的心理状态也有所不同。最近张慧中(1994)对100例先天性唇腭裂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进行了填表问答调查,结果如下:63%的家长获悉生了唇腭裂孩子后,虽然心情难过,但可以控制;99%的家长对喂养好孩子有信心;85%的家长对孩子特别同情爱护;68%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聪明。而国外资料表明,当父母获知生育了一个畸形孩子时,大多情绪低落、忧虑,没有对孩子的爱护感和照料愿望。42%的家长担心其他朋友的评论对孩子有刺激,因此就会产生溺爱,并限制畸形患儿与其他孩子或家庭的交往。国外资料认为畸形患儿对父母婚姻及家庭幸福的满意有明显的消极影响。张慧中调查表明,94%的父母认为对夫妻感情,家庭和睦等没有影响,甚至2%认为有好影响,这主要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结果,其有利于患儿的治疗,也有利于我国家庭、社会结构的稳定。65%的家长关切并努力寻找治疗方法,78%的家长对手术期望很高,20%的家长对手术不理想有思想准备。而西方国家,父母对手术失败无思想准备,他们拒绝接受有关手术可能失败的观点,坚持一定治好,因此,常常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相反,国人中93%的父母认为医生对唇腭裂患儿手术治疗是中肯的,这与西方人相比有明显的区别。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在唇腭裂序列治疗过程中,尽早让患儿父母与TEAM接触是必要的。对父母的心理咨询应作为序列治疗的早期内容,之后还应对这些家长进行定期的心理培训。
 
唇腭裂患者的心理及社会行为
 
    唇腭裂患者在懂事之后常常通过对外界拒绝反应来压抑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异常的社会行为。在唇腭裂序列治疗过程中,要解除患者的心理创伤,矫正异常的社会行为,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
    早期家庭环境对患儿心理及社会行为的影响:唇腭裂患儿出生后常常得不到家庭的正确对待,父母不愿患儿与外界接触,限制其活动和游戏。Scheman(1981)调查的结果显示,患儿能上托儿所的只有21.2%。根据环境和天生气质共同形成人的特性这种观点,那么患儿在如此的家庭环境下,他们冲动和激动的情绪逐渐被压抑或忘掉,患儿变得害羞、思维及反应迟钝。当患儿3岁以后,一般唇裂已被修复,再加久之已习惯的因素,父母逐渐变得愿意让患儿接触社会。在幼儿园中,这个年龄的其他儿童常常不会注意到他们的畸形,从而使他们有可能如正常儿童一样活动、戏玩。这是患儿异常心理、社会行为得到纠正的一个重要时期。
    唇腭裂患者的智力:有关唇腭裂患者是否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目前还存在着分歧。有学者认为,患者推迟入学、留级、在校需特别帮助的比例大于正常儿童,同时他们的升大学率及在校成绩也远不如正常人。这种情况并非偶然巧合,也很难单纯从唇腭裂畸形中找到原因。Veau曾对唇腭裂患儿进行了智力调查,结果表明1%患者是属呆痴,5%的情感迟滞,60%的思维发育迟缓,在学校里有11.7%常出现思维错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唇腭裂患儿存在先天性智力低下,对于他们应该推迟就学时间。在学校里不能要求他们象正常儿童一样,得给予特别帮助。更多的学者认为,唇腭裂患儿成绩次于正常人的原因是复杂的,还不能仅凭这些现象就认为患者有先天性智力低下。这些智力偏低,成绩不佳的原因应该从畸形引起的情感、思维、社会行为的压抑中找,它只是身体缺陷造成的结果。由于唇腭裂畸形的存在,同学及周围的人常常歧视他们,不愿或很少与他们来往。另外,唇腭裂不但妨碍了他们的语言发育,也阻碍了他们向教师提问,与同学讨论。这样的结果反过来加重了语言障碍,形成恶性循环,以至造成成绩不如正常人。
    Gabka(1984)曾对97个患儿及他们的43个朋友(作对照组)进行智力测试,结果表明两组间只有很小的绝对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认为患儿的学习成绩或智力很大程度下取决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确切地说是家庭对患儿教育的配合情况。所以,应该让家长认识到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唇腭裂患者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一些唇腭裂患儿由于先天缺陷及长期不良环境的影响,往往少言寡语,与世无争,表现为内向性的社会行为。也有极少数患者不再相信生活,希望破灭,玩世不恭,感情淡薄,甚至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怀疑(Lorbeer,1950)。但大多数患者的社会行为是良好的。有人对患者进行文明道德智力测试,得分还是处在正常值内。早在幼儿园时期,幼儿一般很少注意到其畸形,不存在什么歧视心理,患儿也不必承担压抑性心理负担,大家友好相处。到小学时代这种关系就逐渐被打破了,患儿与老师、与同学的关系逐渐受到影响。但是到职业学校,患者与老师的关系却明显好于正常对照组。到了社会工作后,这种关系重新倒置到原来位置,甚至比学校时代更糟。这种现象可能是在职业学校时期,患者为弥补自己的缺陷而显得特别勤快,同时处于学习阶段,老师与患者均非雇佣和被雇佣关系,老师不太愿意批评他们,甚至更愿意原谅他们。但到了社会上工作后,环境变了,依赖性社会行为不存在了,上司不再对他们有偏袒,由于语音障碍或工作中配合不好,再加对他们缺陷的歧视心理,上司和同事常常会对他们不满意,从而出现了比学校时期更糟的社会关系。另外,患者本身的心理障碍也是原因之一。
    职业选择与婚姻:81.56%的患者只愿意在他们希望的职业里工作。在唇腭裂患者中,86.54%的人希望从事手工性工作,只有14.74%的患者愿意从事与唇腭治疗有关的工作。女性患者中愿意从事护士、医务助手职业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这可能与她们深知机体处于困境的艰难,更乐于扶助他人的心理有关。关于唇腭裂患者的婚姻状况就不是那么理想了。Neumann(1986)报告唇腭裂患者结婚或与异性同居者仅占48%。Schemann等(1981)统计的结果,结婚或与异性同居者仅占40%。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他们的自卑感,社会对他们的岐视,交往中的语言困难等。如何改善这一社会行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医务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和行为,帮助和指导病人,改变和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以及由此引起的其它症状,并重视调整机本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唇腭裂患者儿童期、青少年期的心理治疗以及患儿早期双亲的心理治疗应在唇腭裂序列治疗中得到足够重视。有关唇腭裂心理治疗的理论较多,但最关键的是医护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细心和耐心,能及时针对患儿的各种心理精神状态给予安慰、关怀、启发、诱导、鼓励,以调动患者及其双亲的积极性,配合医护人员,坚持完善的序列治疗。唇腭裂患者从儿童到成人的每个发育阶段中,和序列治疗的每项专科康复中,其心理发育和心理障碍各有不同的特点,心理治疗应有针对性,有的放矢。
    精神支持疗法
    精神支持疗法主要适用于以情绪障碍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情绪是指人的内心感受,有兴奋、痛苦、惊异、愤怒、爱和恨等。情绪在我们生活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情绪表明人对周围现实的各种反应,反映有机体内部的状况,影响劳动、休息、健康,当然也会影响治疗。情绪的变化所引起的人体的反应是十分复杂的,而且速度很快,有时候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因为整个神经系统,整个有机体都参与这种反应。喜、怒、思、哀、悲、恐、惊和其它一切感受,总是伴随着心血管系统、肺、消化器官、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一胎生的两只羊羔安排在相同条件下生活,不同的只是在一只羊羔的近旁拴一只狼,结果持久的恐惧心理使这只羊羔吃食不香,逐渐瘦弱下去,而另一只却正常生长。唇腭裂患者有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心理自卑感。认为自己有先天缺陷,什么都不如别人,因而终日沉闷、悲观、痛苦、失望,看不到自己的前途。这种自卑心理,使得患者不愿讲话、交流和参与社会活动,并逐渐发展到对周围环境失去兴趣、消极压抑、孤独寡交等。首先要认识到唇腭裂并非属于残疾人,有着健康体格和聪明的智慧。告知他唇腭裂者也并非他一人,在我国每550人中就有1个的唇裂患者。唇腭裂者与正常人一样有辉煌的前途。中国西晋魏咏之就是一位唇裂患者,青年才去求治,之后发奋学习,终成为一朝之宰相。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也称为学习疗法。是一种通过学习训练矫正行为障碍的治疗技术。它是根据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和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衍生而来的,以学习、强化、训练等手段达到能消除和纠正病态行为及功能障碍,从而达到康复的行为。行为疗法包括系统脱敏法、冲击法、厌恶法、操作条件法、模型塑造法等。在行为疗法中,主要是训练和培养唇腭裂患者坚韧的意志。接受复杂而且内容繁多的唇腭裂序列治疗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意志品质要通过自我磨经常和自我培养才能具备,这对每个患者来说都是重要的,因为意志能极大地增添勇气和力量。意志对行动的调节,有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前者在于推动人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后者在于制止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意志不仅调节外部动作,还可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于矫正语音训练中。意志行动最终是否能够得到实现,取决于种种主客观条件。就人的内部条件来说,主要取决于意志和消极情绪之间的力量对比。如果意志薄弱而消极情绪又强烈,那只会导致意志行动半途而废,意志坚强的人则可以克服不利因素的干扰,把行动贯彻始终。另外,在唇腭裂序列治疗过程中要经得起失败,不要因为小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和悲观失望。失败是成功之母,在语音训练中更是如此。
    接受唇腭裂序列治疗,信心、决心和耐心是取得成功的基础。信心是漫长治疗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决心是克服心理多变的基础,耐心则是意志上的较量。唇腭患者在接受序列治疗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出现某些方面的疗效暂时不够理想,但只要坚信科学,信赖医生,再加上自己的信心、决心和耐心,治疗必然能获成功。
    生物反馈疗法
    生物反馈疗法是一种较新的技术,近年来才应用于唇腭裂治疗中。这种疗法是借助灵敏的电子仪器进行监视,将人们在普通条件下不能明显意识到也不能随意控制的生物信息及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转换成意识可以感知的信号(如光的,声的,图形的)显示给病人,即反馈到病人的意识之中,再通过反复学习和训练,使病人学会在某种程度上来自我控制调节这些机能,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生物反馈疗法在唇腭裂序列中不仅应用于心理治疗,有些TEAM还将将之应用于语音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傅豫川教授在线问诊
傅豫川教授手术预约
微笑列车免费唇腭裂手术在线申请
重生行动---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