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欣讲的咽侧瓣应是括约肌瓣转移术,与咽侧瓣类似,但是不同的概念。最近没看到傅老师做咽侧瓣手术。
第四节 咽成形术
Pharyngeal plasty
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
Posterior Pharyngeal Flap Operation
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是一个年代较久的手术。首先提出这种设想的是Passavant,方法是将软腭的悬雍垂与咽后壁缝合在一起。之后,Schoenborn和Trendelenberg在尸体和狗的咽腔对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876年,Schoenborn将实验结果应用到一个17岁的腭裂女患者,首获成功。20世纪20年代,腭裂外科专家Rosenthal将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大量地应用于临床,并很热心地将其推广,所以这一术式又称Rosenthal氏手术。30年代 Roselli提出了蒂在上的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70年代Mc Coy和 Kapetansky分别提出蒂位于侧方的双蒂和单蒂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因此,到目前为止,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包括了蒂在上、蒂在下和蒂在侧方的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但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的是蒂在上的咽后壁组织瓣,以使软腭有上提作用及足够的活动度,从而有利于腭咽闭合,改善发音。
咽后壁组织瓣转移术适用于腭咽闭合不全,腭咽腔前后径过大,软腭过短,软腭活动度差而咽侧壁活动良好的病例。
一、咽后壁组织瓣的设计
组织瓣的大小以能与软腭中1/3相接触,张力不大且组织瓣创面能与软腭鼻腔侧瓦合缝合为宜。一般组织瓣长约4cm,宽约2cm,接近蒂部应宽些,以保证组织瓣之血供。瓣的厚度包括咽后壁粘膜、咽筋膜及咽上缩肌。
二、咽后壁组织瓣的形成及创面处理
在切开之前,用含肾上腺素的局麻药液于组织瓣下方的椎前筋膜浅面作浸润注射,以利组织瓣的剥离和止血。切口深达椎前筋膜浅面,即切透咽后壁粘膜、咽筋膜及咽上缩肌。用剥离器沿咽上缩肌与椎前筋膜之间进行剥离,形成咽后壁组织瓣。剥离创面两侧组织并将两侧组织向中线拉拢,缝合于椎前筋膜上。
三、咽后壁组织瓣的移植与缝合
若咽后壁组织瓣修复术与腭成形术同期进行,可将咽后壁组织瓣直接与软腭鼻腔侧创缘缝合。若咽后壁组织瓣修复术是单纯的二期手术,则需在软腭鼻腔侧粘膜上形成一个创面,将咽后壁组织瓣与软腭作瓦合缝合(图5-9)。

咽侧壁组织瓣转移术
Lateral Pharyngeal Flap Operation
咽侧壁组织瓣转移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的是缩小咽腔的横径,以形成腭咽闭合。该手术的特点是:①组织瓣的获取是在咽侧壁。②组织瓣除咽侧壁粘膜外,还包括部分咽上缩肌、咽鼓管肌及咽腭肌。③横向地缩小了鼻咽腔的下口。④切断了来自两侧的运动神经纤维,术后组织瓣无运动功能且容易发生纤维化和萎缩。
这里对Hynes(1950)的咽侧壁组织瓣转移术作一简要介绍。
1.在咽腔的两侧壁各形成一个咽侧粘膜肌肉瓣,瓣的蒂部在上方,相当于咽鼓管垫稍下的水平,瓣的长度相当于鼻咽腔的宽度。
2.在两瓣的蒂部之间,于咽后壁作一横行切口与两瓣纵切口相连,形成一横行创面。
3.将两个咽侧瓣分别旋转90o,移植到咽后壁的横行创面处。先将两个咽侧壁相对缝合,再将它们与咽后壁缝合。
4.最后将咽侧瓣的供区创面行直线缝合。
括约肌瓣转移术
Palatopharyngeal Flap Operation
1977年,由美国人Jackson和Silverton提出。此术式适用于腭咽腔横径过大,咽侧壁活动较弱而软腭活动度良好的病例。术式主要是咽腭粘膜肌肉瓣的移植。
1. 咽腭粘膜肌肉瓣的形成 沿咽腭弓前后缘作平行切口。上端平扁桃体窝上方,深度达咽上缩肌平面。用组织剪平舌根水平横行剪断粘膜和咽腭肌,沿咽上缩肌平面将咽腭粘膜肌肉瓣整体分离,形成蒂在上的复合组织瓣。
2. 咽腭粘膜肌肉瓣受植创的形成 在咽后壁作一横行切口,切口与咽腭弓后缘切口相连,深达椎前筋膜浅面,形成组织瓣的受植创。
3.括约肌瓣的转移 咽后壁切口稍作分离后,将两侧咽腭粘膜肌肉瓣向中线旋转,其后缘与咽后壁切口上缘缝合,其前缘与咽后壁切口下缘缝合。最后将两咽腭粘膜肌肉瓣端端对位缝合(图5-10)。
